<th id="b0gf4"></th>
      <span id="b0gf4"></span>
    1. 咨詢熱線
      0731-82181248

      家庭教育知識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動態 > 家庭教育知識

      讀書 |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3):怎樣才能讓學生記住該記的知識?

      • 發布時間:2020-10-12
      • 來源:原創
      • 閱讀量:21312

      為什么學生能記住某個電視節目的所有細節,卻記不住我們告訴他的任何知識?

      這一章想要告訴我們:思考需要依賴記憶,新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記憶系統是這樣對你接觸過的信息進行估量的:如果你仔細地思考過一件事情,你就有可能再度想起它,所以它應該被存儲。記憶就是思考的殘留物。
      因此,教師要想教得好,就需要認真考慮自己布置的作業實際上會讓學生想到什么(而不是你希望他們想到什么),因為那才是學生會記住的事。【對于每個學習者來講也是一樣的,你選擇的練習、你正在讀的書讓你想到了什么,你就可能記住什么?!?/span>



      為什么我們會記不???是什么造成了遺忘?我們需要結合下面的大腦工作示意圖來說明此事。



      一是信息沒有被察覺或注意。如果信息沒有被注意到,那么就不會進入工作記憶(你當前的意識),也就沒有機會進入長時記憶。這就是為什么“不集中注意力就學不會”的原因。

      二是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無法有效提取到工作記憶中,即不能回憶。
      三是曾經進入過長期記憶的信息被徹底遺忘了。有時,如果得到一個恰當的提示,一些你以為忘記的回憶又想起來了。有些在催眠情況下成功恢復記憶的案例,使人以為催眠能幫助記憶。但多次實驗已經證明催眠術可能使人對記憶更有自信,但并不能使記憶更準確。

      四是雖然你花了精力,信息也在工作記憶里停留過,卻總不能進入長期記憶。比如,有些事情你應該記得,因為你曾查找過或者聽到過它們(它曾經停留在工作記憶里),但它們從來不曾進入長期記憶。


      現在來分析那些被記住的事,它們有些什么特點呢?
      帶來強烈情感反應的事情容易被記住
      比如,非常開心的時刻,或者非常傷心的事。如果讓人們說出記憶深刻的事,也往往都與情感有關。但是,如果只依賴于強烈的情感幫助記憶,顯然不現實。我們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多數都是在比較平常的心境下學會的,對學校里的學習活動來講,強烈的情感顯然不是必要條件。

      比如,一個人曾經反復聽過的廣告,幾十年后都會記得。但是也有的內容重復無數次還是記不住。比如,很多人記不住自己國家錢幣上的細節。所以只有重復是不夠的。


      實驗證明,有想記住的愿望也是不夠的。一項單詞記憶實驗證明,“愿意記住”對提高記憶的效果幾乎是零。但是如果在記憶相同材料時,讓實驗參與者聯想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記憶效果卻顯著提高了。因為判斷單詞的感情色彩使人想到這個單詞的意義和有類似意義的其他詞匯。比如看到“烤箱”這個詞,你可能會想到蛋糕、烤肉等。但如果要判斷“烤箱”這個詞中是否含有字母A或者Q,你根本不需要想它的意義。


      上面的例子,好像是意義對記憶有好處,這一觀點很接近正解了,但還不完全正確。錢幣就是一個反例。你接觸過無數次某種常見面額的硬幣(比如百元人民幣),大多數時間你都在想它的意義,也就是在想它有貨幣價值,但是想到錢的意義對記住它的長相并沒有幫助。也就是說,如果你從來不關注錢幣的形狀而只關心它的意義,那么,即使它出現一萬次你也不會記得它長什么樣。

      現在可以得出結論了: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建立記憶系統的方法。既然不能存儲所有的東西,那如何取舍呢?大腦是這樣認為的:如果你不經常思考一件事情,你可能不需要再想它,所以可以丟棄;如果你真的在想一件事,以后你可能還會從同一個角度思考它。比如,你看到某個人時關注了他的長相,那么他的長相可能就是你想要知道的,也是你以后會想起的。

      關于這個結論,還有幾個附加條件。
      首先,教師通常希望學生記住事物的意義。學生在學校所學習到的95%的事物都和意義有關,而不是事物的外觀或者聲音。所以,教師的目標應該是想辦法讓學生思考意義。

      其次,同一個記憶素材可以有不同方面的意義。比如“鋼琴”這個詞包括很多有意義的特性。鋼琴可以彈奏音樂,它很貴,它很重,它是用上等的木材制造的等。在一項實驗中,主試給參與者看一系列句子,如“搬家工人使勁拖著鋼琴上樓”或者“演奏家用鋼琴彈奏出流暢深沉的樂章”。參與者只需要記住有標記的關鍵單詞,比如上面兩句中的“鋼琴”。演示過全部的記憶材料后,對參與者進行了帶有提示的測試。例如對于“鋼琴”一詞,提示詞是“重物”或“樂器”,如果參與者讀到的是“搬家工人”那句話,“樂器”這個提示詞就不能幫助他們想到鋼琴。這個實驗說明,要想記住點什么,僅僅“思考它的意義”還不夠,你還需要“思考它準確的意義”。
      現在我們又可以總結一下了:


      我們很容易就猜到使學生思考意義的一個常用技巧:讓知識切合學生的興趣。但是本書作者并不推薦使用這個方法。這是什么道理呢?

      讓記憶材料切合學生的興趣沒有用。內容幾乎不是我們保持興趣的決定性因素。比如教師用手機套餐當作數學題的例子,以為學生會感興趣。但是學生可能一想到手機,就想到某條剛收到的消信,然后想到該給自己換個頭像了,接著又想到近期臉上新長的那顆青春痘。
      學生評價出來的好教師經常是能夠“使課堂變得有趣”的人。但是這些教師并沒有讓內容切合學生的興趣,而是用特殊的方式和學生交流,讓學生對內容感興趣。
      以下是幾個不斷促使學生思考的教師的例子。
      這些教師都被認為能把無聊的內容變得有趣,能使學生思考意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習慣這些方式,這跟個性有關。

      教學方式是使教學見效的因素之一。教師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好教師可以和學生建立感情上的聯系,也能夠使內容變得有趣易懂。如果你認為好教師是個性決定的,那你只對了一半。笑話、故事和溫和的態度都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墒窃鯓哟_保學生在思考意義呢?這就要提到好教師的另一個特征——使教案中的要點環環相扣,讓學生能夠理解從而記住。認知心理學不能讓每一位教師都變得平易近人,但卻可以幫助教師掌握一套有助于學生理解意義的原則。
      人類的大腦似乎偏愛故事,這使故事有了“心理學優勢”,故事和其他類型的內容在記憶系統里是被區別對待的。把教案寫得像故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也是上面提到的四位教師所用的方法?!鞠旅娴膬热菁冗m用于教師、家長,也適合學生。學會了這個辦法,你們就可以為了更好地記住而自己編故事了?!?/span>

      在將故事應用于課堂之前,先要了解故事的結構。大多數的故事結構遵循四個原則,可概括為“4C原則”。
      第一個C是因果關系(Causality),表示事件發生是有前因后果的。如“放學了;我回到座位上”是純粹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事件。但如果是“放學了,我看到那個總找茬兒的家伙正在不遠處;我回到座位上”,這就是一個因果關系事件。
      第二個C是沖突(Conflict),一個故事的主角想要完成某個目標,但他不能達到那個目標。任何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會竭盡全力、排除萬難以達到目標。
      第三個C是復雜性(Complications)。達到主要目標不能太容易,總是要通過思考,想各種辦法才行,這樣才有挑戰。
      第四個C是角色(Character),一個好的故事是圍繞強大、有趣的角色展開的,表現個性的關鍵是動作。會講故事的人會通過動作描繪角色。


      遵循以上原則的故事能帶來以下好處。
      故事通常建立在眾人皆知的結構上,從而容易理解角色采取的行動。比如,聽眾知道故事中的情節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有因果關系的。如果原因不是那么明顯,聽眾會仔細回想之前的情節,試著將它與當前的情節相聯系。因為他們知道凡事皆有因,所以會去做這一番智力推理,找出事件的合理性。
      故事要使學生用到中等難度的推論,這樣才會變得有趣。嚴謹的實驗表明,包含太多信息的故事不利于聽眾做出推論,使有趣度降低。想想那些講故事拖拖拉拉的人,我們得強忍著才能聽完;那些拖拖拉拉的電視劇,我們都中途放棄了。
      因為理解故事需要很多中等難度的推論,你在閱讀時肯定會思考故事的意義。思考意義對記憶很有幫助,因為這通常就是你想記住的東西。因果結構也能幫助你記憶整個故事。如果你記得一部分情節,那么接下來發生的事很可能是由它引起的。
      作者不建議簡單地在課堂上講故事,而是要利用“4C原則”,即要有因果關系、沖突、復雜性和角色,把教案結構設計得像故事一樣。這不代表教師在課堂上要一直說話,小組活動或其他方法也可以使用。故事結構應當用在希望學生思考的內容上。

      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利用故事結構來組織一堂課的方法很常見。但仔細思考“4C原則”后,你可能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

      假設你在為“珍珠港事件”備課,你首先想到的結構可能如圖10所示,它是按時間順序,以美國為主體的。你的目標是讓學生思考三個要點: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前的孤立主義、偷襲以及接下來的“首攻德國”決策和美國正式宣戰。
      現在假設你用“4C原則”講這個故事。美國不是強的角色,日本才是,因為它擁有推動事件發展的“目標-地區”統治,它在達成目標的路上也有足夠的阻礙:缺乏自然資源,與中國開戰后兵力匱乏。這一現狀產生了一個子目標:在南太平洋地區掃蕩歐洲殖民地。若達到這一目標,日本將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且能獲得必要的物資以結束在中國的戰爭。但這個子目標又帶來了另一個沖突:太平洋上的另一個主要海軍勢力是美國,日本要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與其攻擊歐屬殖民地,擔心美國跨海阻撓,不如選擇突襲美國海軍基地來解除威脅。如果要備課的話,圖10就不如圖11更引人入勝。
      以日本作為珍珠港事件的切入點,不代表不能使用美國或者這個角度不重要??梢韵胂螅阂晃幻绹處熞苍S不能接受在美國的歷史課上用日本的視角來分析問題,因而舍棄了這一方案。但是,使用故事結構可以打開新的視角,而且它的確能帶來認知上的好處。
       這個方法同樣可以用在數學課上。只要你領會了它的精髓。【如果教師、家長能教會學生利用這一方法,他們就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堂75分鐘的課需要花10到15分鐘的時間建立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所學內容的重要性。
      解釋清楚要點和好萊塢敘述故事的模式相同:一個100分鐘的好萊塢電影,它的主要沖突將在大約20分鐘時出現。劇作家利用前20分鐘讓你熟悉角色和他們所處的情況,當主要沖突出現時,你已經了解了故事大概,也被劇情吸引了。電影有時以一系列動作開頭,但它們和主線沒有太大關系。就像007電影經常以追捕鏡頭開篇,但它一般和電影的主線無關,沖突在20分鐘后才出現。
      回到教學上,作者認為:希望學生學習的內容說白了就是問題的答案。答案本身沒什么意思。但你要是知道問題,答案就變得有意思了。所以把問題說清楚很重要。但有時候教師太急于給出答案,而忽略了解釋清楚問題和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一個人有很多辦法成為好教師。并非每位教師都要用故事結構規劃自己的教案,這只是確保學生思考的方式之一。但每個教師都應該能讓學生思考內容的意義。下一次,我們將討論一些例外的情況以及對課堂的啟示。


      0731-82181248

      請掃描二維碼

      40632448@qq.com

      人人摸人人
      <th id="b0gf4"></th>
        <span id="b0gf4"></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