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了,會在心理上對家長形成綁架,養成依賴性,這特別不利于他自我責任意識的形成?!?/span>
我剛上一年級的女兒現在就有這個傾向。
她每寫一個字都問:“媽媽你看我這個寫得行不行?”
我說行,她就繼續寫,我說不行,她就讓我替她擦——因為之前我批評她擦得不干凈。
我告訴她:你自己檢查吧,只要沒寫歪、沒出格就行。
可她習慣了以我的標準為標準,不愿意自己檢查。哪怕有時候她自己知道某個字寫得不夠好,還是要問問我才確定。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也提到了這個問題。
托管老師發現,在旁邊盯著時,孩子過于依賴。
一些題目明明就會,看到大人在,就一直問“這個怎么做”“那個怎么做”,自己不肯動腦。建議讓孩子先自己寫,寫完后再幫他檢查。
有個小男孩叫王恩澤,托管老師問他:1.8+1等于幾?
他脫口而出說:1.9!
回答速度之快,聲音之大,令人懷疑他是否經過了思考。
老師讓他自己好好想想,他略作思考便自行糾正:“哦,哦,是2.8!”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他一定能想到辦法。
但若有大人在一旁,他便停止了思考——反正錯了有人糾正。
陪孩子寫作業,他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動性,更難建立。
有調查顯示,小學生之所以寫作業難,82%在于學習習慣不好,46.7%在于學習沒有積極感和成就感,只有35.7%在于沒聽懂。
作業之痛,更多時候不在于作業本身,而在于習慣。
幫孩子養成自覺做作業的習慣,才是輔導作業的正確打開方式。
1. 試著將孩子交給托班
把孩子送進托班,一方面是因為家長的知識、方法有限,托班老師經驗更豐富。另一方面,托班更有寫作業的氣氛。
有個典故叫“分槽喂馬,合槽喂豬”。豬惰性大,將它們放在一起養,提供一個競爭的平臺,它們就會搶著進食,快速成長。
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也一樣。
將他送到托班,周圍孩子都在寫作業,誰先寫完誰就可以玩。受環境影響,磨蹭的孩子也會加快步伐。
《親愛的小課桌》中有個小女孩叫謝雨希,寫作業慢,可當她聽說有個男孩剩余作業量比自己還多,便激起了勝負欲,加快速度。
2. 若不送托班,就先讓孩子自己寫,全部寫完再檢查
我妹妹輔導作業時,真的非常形象地“陪”。
她就坐在旁邊,孩子做一道題,她檢查一道題,做一道檢查一道,發現錯誤立刻糾正,經常在一道題上卡很長時間。
而且越輔導孩子情緒越大,后面就越慢。
完成作業,“做完”是一個硬性指標,“做好”是一個質量指標。提高效率,首先要“做完”。
可以試試葉一茜的方法:先讓孩子自己完成,不會的先空著。全部做完后,再幫他檢查、糾正、解決難題。
這樣就能給孩子提供一個不被干擾的寫作業時間,所有問題也能得到解決,提高效率。
3、然后,試試“全放手”。
某教育學者的女兒剛上小學時,家長只用一周時間指導作業,幫她熟悉小學生生活。一周后就不再指導,只提醒一句“該寫作業了?!?/span>
孩子一開始也不自覺,放學回家后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磨蹭著不寫作業。
有一次玩得太瘋,孩子到睡覺時才想起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
家長其實早就急了,但卻沒有批評她,而是安慰她:“誰都會有忘記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么辦吧?!?/span>
給她想了三個辦法:你要是愿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提前一小時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作業忘了寫,這次就不寫了。
孩子雖然很想睡覺,但是不寫作業又睡不踏實,她又不敢真的不寫作業就去上學,只好主動說“寫完再睡”。
有了這次教訓,從此孩子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
家長又趁機告訴她:這是一個好習慣,應該保持下去。言語之間對孩子表示出滿意和贊賞。
受到啟發的孩子,慢慢養成了主動寫作業的習慣,而且很快學會自己安排時間,學會自我管理。
磨蹭著不寫作業的后果,孩子自己體會到了,才會想著去改正。
早早寫完作業的愉悅,孩子自己感受到了,才會想著去保持。
她因此感慨地說: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孩子就會在這方面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span>
與其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不如讓他自己養成習慣,自覺完成。
教育部推薦教育專家張敏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體驗歷程,大人是不可以代替孩子去成長、去體驗、去規劃?!?/span>
讓孩子自己體驗克服惰性寫作業的滿足感,他就會追求這種滿足。
讓孩子自己體會獨自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他就會追求這種成就。
主動性的建立,一定是孩子自己看見好習慣的可貴,自覺養成。
有遠見的家長,不陪孩子寫作業。
而是創造機會,讓他自己主動寫作業。

